来源:潇湘晨报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家上网课,让孩子们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拿起家长的手机。近日,晚报收到三位家长的求助,孩子玩游戏却偷偷充值,三个孩子中,年纪大的也才 11 岁,三人最少的充值了 3000 元。11 岁的小明(化名)在 20 天内充值高达 5 万余元 ……
【事件】
孩子玩游戏悄悄充值 20 天花了家长 5 万多
11 岁的小明(化名)上五年级,这段时间上网课,小明一直用母亲李女士的手机打卡、拍作业。然而,让李女士没想到的,儿子竟然用她手机消费了 5 万余元,这些钱全用于网上玩游戏充值。
" 那是 5 月 17 日,我买东西时发现微信里建行卡余额不足,当时挺纳闷的,周一下班回家想起来才登陆手机银行查看。" 李女士说,这一查吓了她一大跳,发现有近 1800 元的支出明细写着充值服务。因为之前儿子曾偷偷玩游戏,所以她知道是儿子用她手机支付的费用。隔天,当李女士查看微信账单时,这才真正惊到了,她的微信绑定了两张信用卡和一张建行卡,通过消费记录发现,从 4 月 26 日至 5 月 16 日,儿子用她手机消费多达五万余元。
" 当时,我挺崩溃的,问儿子你怎么会花这么多钱,你知道爸妈才挣多少。我当时气哭了,在我转身走的时候,我听到儿子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我以为是点数。" 李女士说。
通过随后调查,李女士发现,儿子主要玩了两款游戏,是通过游戏中界面上的内容,点击后手机扫码支付的。记者看到,李女士的微信账单上,第一笔是 4 月 26 日,其中一个 " 猎豹 "4 月期间消费了 380 元,可 5 月却一下花了 34650 元。另一款游戏 5 月花了 19265 元。此外,还有 1164 多元的其他游戏费用支付。但儿子小明却不清楚是怎么弄的。
网课期间 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个
这段时间,本报还接到另外两个家庭的求助,这些家长遇到的难题与李女士相同,都是孩子为玩游戏而高额消费。
家住鹿泉区的秦女士在 3 月 5 日买菜时,发现自己手机上的钱少了很多,找银行了解情况,从银行工作人员处得知:这钱是用微信刷掉的。随后秦女士去查账,结果发现了 3 万多元不明支出。
通过随后的了解,秦女士发现,是自己 10 岁的儿子消费的。秦女士的儿子上四年级,因为孩子这段时间上网课,秦女士就将自己的手机给了孩子。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儿子玩游戏花的钱都是用来玩一款名为 " 和平精英 " 的网游。这些钱都是用来购买游戏装备和皮肤等游戏产品。
记者看到,秦女士的消费记录中,玩游戏充值的消费记录很多,有的一次就充值了 628.5 元。" 我当时看到消费了这么多钱,躺了多半天都没缓过来,一连好几天都感觉头晕 ……" 秦女士说。后来问孩子,孩子告诉她,除了 " 和平精英 " 这款游戏外,还在电脑上玩 "4399" 小游戏,也花了 5000 多元。当问到 " 怎么知道付款密码的?" 孩子告诉秦女士,一次去蛋糕店买面包时,他看到了秦女士付款的全过程,就知道了密码。
此外,家住石家庄市栾城区的李先生也遭遇类似的事。11 岁的孩子为玩游戏,从家里拿了 3000 元现金,去一间网吧让老板帮忙充了 2500 元 Q 币,另外 500 元据说算是手续费。充值当天,孩子就将这些 Q 币几乎全用来购买了游戏里的装备。
据李先生回忆,孩子平时会玩一些免费游戏,但从来没有听说他在游戏里充钱。所以一开始发现家里少了钱,还以为以小偷,后来问孩子,才得知是孩子充值用了。
【疑问】
充值容易退款难 家长后悔自己看管不严
虽然钱是自家孩子花的,但年仅 11 岁左右的孩子,有多少分辨能力,这么大的一笔钱,是否超出他们的处置能力?这些钱有没有机会要回,成了这些家长们最焦虑的事。
这段时间,李女士一直在联系相关游戏的客服,但沟通的结果让李女士失望,不管李女士如何讲,客服只是一句话:这些钱无法退还。
秦女士也偿试联系游戏公司客服,填写资料后,客服认可了这些操作是未成年人,账目也核实好了,并且称符合游戏公司退款要求的,15 个工作日就可以退款。然而从 3 月至今,一直不见退费。一再追问下,对方只说还在审理。至今,秦女士时不时就会给客服发消息,但仍没结果。
同样面对此问题的李先生运气还好,他找网吧老板要求其退还全部金额,网吧老板不同意。随后,李先生选择报警,并拨打了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此后,栾城区相关部门帮忙协调,最终共退还了 1800 元,而剩余的 1200 元,网吧老板却认为家长在此也有责任,此后退款至今未有新进展。
对于这种情况,几位家长都很后悔,同样受到了教育,几位孩子也知道自己范了严重错误。李先生说,平时也不让孩子老玩手机,仅仅几天没注意,就出了这样的事,今后作为家长,他们会更加严格的教育孩子。
对秦女士来说,这笔钱是她原本准备治病的,现在就期盼着游戏公司能尽快把钱退还。" 希望我家的这个情况,可以给各位家长敲响警钟,关注孩子要更关注细节,不要给了手机就不管了。" 秦女士说。
李女士则表示,以往她一向比较信任孩子,这次事件,儿子告诉她,是用母亲的身份注册的游戏,得知这一情况,让李女士更感崩溃,她连称:" 真的没想到!"
△孩子玩游戏时的充值截图。(以上截图均由受访人提供)
【声音】
最高法有新意见 律师称:解决问题需多方综合施策
那么,孩子用大人的手机玩游戏充值,到底能不能退回来呢?
石家庄市律师协会常务理事、河北博尚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翟志龙律师表示,能不能退回来,要看孩子的年龄和充值金额的大小。比如,10 岁的孩子用家长手机给游戏充值 20 元,这种情况一般都退不了,因为 10 岁的小孩子已经具备了处分 20 元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如果一次充值或连续充值了 20000 元,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退,因为 10 岁孩子并不具备处分 20000 元的意识和能力。
是否具备 " 处分的意识和能力 " 又应该怎么判断呢?翟律师称,简单来说,就是不满 8 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用多少钱充值游戏都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要求退还。8 周岁以上 18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和自己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不能要求退还,不相适应的可以要求退还。
翟律师表示,我国《民法总则》《合同法》均规定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予以追认方为有效。今年 5 月 15 日,最高法出台新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 " 打赏 " 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对于解决未成年人因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支付较大金额用于充值、" 打赏 " 导致的纠纷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法律支撑。
虽然最高法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打赏行为界定为 " 效力待定 " 民事行为,产生法律效力须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这只是从经济方面对青少年的一个特别保护,家长千万不能误视为这是放任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免责护身符。如果监护人对此存在过错,仍要在过错范围内承担责任,而且家长要承担孩子超出自身行为能力的充值或打赏确属于孩子所为的举证责任。
要彻底解决青少年不良的上网习惯,还需要网络游戏企业和网络直播平台认真把关、家长务实监管和提升孩子自控力等多方面相向而行与综合施策。
【来源:燕赵晚报ZAKER石家庄】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新闻